这些心理陷阱葬送职场生涯

潮范社 人气:1.66W

这些心理陷阱葬送职场生涯,工作态度积极负责就是潜在的晋升趋势,职场的生活从不轻松,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头等大事,面试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细节,学会这些心理陷阱,避免葬送职场生涯,职场达人非你莫属!

这些心理陷阱葬送职场生涯

这些心理陷阱葬送职场生涯1

这些心理陷阱葬送你的职场生涯

职场中的一些心理问题也许会葬送你的职业生涯,在预防与克服中我们需要跨越这种情况的发生,一起来看看吧!

专制

他们或者言行强硬,毫不留情,就像一台推土机,凡阻挡去路者,一律铲平。因为横冲直撞,攻击性过强,不懂得绕道的技巧,结果可能伤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
压抑

然后他们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。“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?”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,跟不上别人,也没有归属感。他们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就是无条件回避问题。他们身为主管,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,为了回避冲突,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。为了维持和平,他们压抑感情,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、解决冲突的能力。到最后,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表现,甚至威胁到婚姻、亲子、手足与友谊关系。

非黑即白

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。他们相信,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,客观地评定优劣。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、坚持原则。但是,这些原则,别人可能完全不在意。结果,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,常打败仗。僵化还表现在完全不了解人性,很难了解恐惧、爱、愤怒、贪婪及怜悯等情绪。

狂妄

他们不切实际,找工作时,不是龙头企业就免谈,否则就自立门户。进入大企业工作,他们大多自告奋勇,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。结果任务未完成,仍不会停止挥棒,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,结果成了常败将军。

不懂装懂

工作中他们甚至会不懂装懂,嘴上喜欢说的话是:“这些工作真无聊。”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:“我做不好任何工作。”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,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、求助或征询意见,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“不胜任”,所以他们只好装懂。

完美主义

这种人也喜欢出风头,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,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,生怕没有人注意他。其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虚弱。这样的人总要求自己处处做英雄,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。在工作上,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“更多、更快、更好”。结果,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,纷纷“跳船求生”,留下来的人则更累。

机械

这种人的僵化还表现在完全不了解人性,很难了解恐惧、爱、愤怒、贪婪及怜悯等情绪。他们在通电话时,通常连招呼都不打,直接切入正题,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,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。

逃避

这种人虽然聪明、有历练,但是一旦被提拔,反而毫无自信,觉得自己不胜任。他们的核心信念是“我不够好”,尤其是出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,他们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负面想法占了上风。

悲观

他们可能会成为典型的悲观论者,开始杞人忧天。采取行动之前,他会想像一切负面的结果,感到焦虑不安。这种人担任主管,会遇事拖延,按兵不动。因为太在意羞愧感,甚至担心部属会有意见,让他难堪。

这些心理陷阱葬送职场生涯2

陷阱一:“做自己喜欢的.”

如果筛选最糟糕的职场建议,“做你喜欢做的事”这条就算不排第一也会排前几名。可是,这个建议其实很荒谬,成为很多职场人发展道路上的陷阱。

心理学角度看,兴趣是个极端个体化的东西。试想一下,如果某个人因为自己喜欢某件事,就要求别人为自己付一份报酬,是不是就不讲道理了?因为别人给不给报酬取决于你是否满足了别人,而不取决于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兴趣。

很多职场人经常羡慕别人,“你看谁谁,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一边赚着钱,多开心”,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。职业上的发展,首先需要很多基本素质诸如细心、忍耐、勤奋、责任感等等,这些都是职场通用能力,无论做什么工作,它们的要求都是相同的。但是很多职场人过于强调兴趣,一直忘了培养最基本的职业素质,多年后“通用能力”上仍然不足。

有些职场人把自己一事无成的原因归咎于缺乏兴趣,于是接连不断换工作。对这些朋友而言,“兴趣”成为职业困境的借口,“喜欢”成为职场道路上的陷阱。

从社会心理实践的角度而言,擅长的事情并不等于你最感兴趣的事,一个职业满意与否取决于胜任能力和价值观的匹配度。不要再依靠“我喜欢做什么”来做选择,改用“我适合做什么事情、我能做什么事情”来选择,分析一下自己的长处、优势到底在哪里。

陷阱二:“朋友多了路好走”

俗话说:“多个朋友多条路,朋友多了路好走”,然而这个原则在职场中却需要谨慎把握。因为不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角度讲,“朋友”这个概念都是很模糊的。

职场上同事之间本质是协作关系,是为了一个相同的利益目标共同努力,但是在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,每个人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小目标。

人际交往需要距离,心理学称为边界,除去极少数情况下人与人边界比较模糊外,正常的人与人之间心理边界应该很清楚。边界太近、太模糊往往是心理问题的表现。

有些社会经验少、职场经历浅的人,很希望在职场上交到知心朋友,这份心情可以理解,但深入分析一下,可能背后还有其他心理原因,比如人际依恋模式有问题、曾经的人际关系旧伤造成关爱饥渴等。

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握不好,轻易交职场“朋友”,可能会给自己埋下“定时炸弹”,因为你的缺点甚至“把柄”都已经交了出去。人际关系中很多不必要的伤害,往往来自自己过于天真。

任何人际关系都是有条件和边界的,如果忽视这种边界,一味用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去套别人,就不能怪别人伤害你,而应怪自己的不成熟。因此,职场上更提倡“适度的心理距离”,彼此之间相互尊重,人格平等,工作上良好配合做双赢的事,但不涉及各自隐私。

陷阱三:“补短板”

许多职场人惯性地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,几乎全部心力、精力都放在克服弱点上,这构成职场道理上另一个心理误区。

心理学认为,一个人的弱点或者说缺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而言的,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是缺点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是优势,没有绝对的标准。比如一个比较内向的人,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,但是比较敏锐,对周围形势的判断往往比较准确。

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识:发挥自己优势的前提是先弥补自己的劣势,其实是不对的。从心理适应的角度说,人到成年后,一个人大部分的精力,应该用于怎样发挥优势上,而非克服弱点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一个人总是喜欢把眼睛盯着缺点不足上,不百分百改好它们就不罢休、就心理别扭难受,这本身就已是一种心理强迫倾向,是源于幼时不良心理经历的病态表现。

从经济学角度说,一个人花在弥补缺点、克服弱点所产生的效益,远远低于发挥优势所产生的效益。比如内向的人,如果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改变和克服说话木讷上,可能直到退休还在为说话不如别人流利自如而自卑,不可能还有多余心力做好自己的事情。

无论人生还是职场,懂得发挥自己优势都是值得的,如果只是拿着放大镜趴在缺点、劣势、弱点上盯着看,终生只能证明自己是个不行的人。反之,只要找到自己的最佳智能结合点,就可以取得应有成就。